当前位置: 首页 > 旅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文旅中国》:专家解读 | 章艺:非遗民宿让“诗与远方”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03-28    人气:

编者按:

民宿是旅游住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发展旅游民宿特别是乡村民宿成为了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重要途径,为全面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2月,全国首批等级旅游民宿主人培训班在四川大邑县举办,再次将助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摆在社会关注的焦点位置。

为全面总结各地旅游民宿发展经验,进一步推进旅游民宿国家标准实施和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受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委托,文旅中国邀请了行业内外专业人士,就我国旅游民宿创新发展实践、行业发展新变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刻解读,在支持我国旅游民宿趋向规范化、专业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的同时,持续做好对各地优秀创新实践经验的推广与传播。即日起,系列稿件将在“文旅中国”APP“数读文旅·专家解读”专栏陆续呈现,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章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全国甲级、乙级旅游民宿评定专家。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文件,鼓励将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对接,推出一批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民宿。

民宿与非遗天然契合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 41648-2022)国家标准明确提出,“民宿是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明确界定,即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截至目前,中国剪纸、二十四节气、龙泉青瓷、端午节、太极拳等43个项目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累计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

民宿作为一种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的旅游住宿产品,与非遗有着天然的契合度。近年来,不少消费者在体验民宿较多关注在地文化,对参与体验各地不同传统风俗和非遗活动持积极态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5月底,通过旅游平台浏览及预订文化遗产旅游的客群中,90后、00后占比超七成。其中,江苏、浙江及广东三省居民最为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信息,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热度排名前三的省(区、市)依次是陕西、北京、河南。目前,多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引导民宿在运营发展过程中与非遗深度融合,以此进一步改善游客体验。例如,上海开展“宿见非遗 发现金彩”活动,河北举办“非遗+民宿”技能培训传承传统技艺,浙江省于2021年便率先开启非遗特色民宿评定工作……如今,全国范围内涌现了一批品质较高、体验性较强、运营较成功的特色非遗民宿,深受市场认可。

双向奔赴“三步法”

面对丰富的非遗资源,如何选择与民宿相适宜的非遗项目、民宿与非遗融合的具体形式均是难点。一般情况下,受民宿空间、运营成本限制,聚焦某一项非遗项目打造深度体验感的特色民宿较为可行。此外,若仅作为非遗产品或代表性传承人展示活动场所,民宿并不具备酒店场地广、设备优的空间格局优势。因而,对于大部分民宿主人而言,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三步法”将非遗元素有机融入民宿运营发展中。

第一步,根据市场定位确定非遗项目。首先,从了解本地非遗名录、梳理非遗资源入手。通过专业规范的非遗资源平台开展初步收集整理工作,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以外,各省(区、市)也分别汇总本地区各级非遗资源名录,并开设官方展示平台,及时发布非遗活动资讯;然后,分析主要客群需求、确定非遗项目。掌握一些非遗资源以后,需分析民宿主要客群的需求,再确定引入合适的非遗项目。非遗项目类别较多,如面向亲子家庭,剪纸、草编、糖塑、竹编、扎染技艺、陶艺等项目比较合适,如吸引城市白领,传统制茶技艺习俗等项目则可以更好满足体验需求;强化日常交流学习,民宿经营者要自觉成为非遗传承人群。只有熟悉引入的非遗项目,才能在民宿的营建中与非遗资源实现更深入的融合。因此,民宿主人需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学习理解,与代表性传承人或当地非遗保护中心建立稳定联系,成为该项非遗项目的深度爱好者、研究者。

第二步,建筑装修凸显非遗元素。通过建筑装修营造与非遗项目契合的环境氛围,特别是在客房、餐厅及公共区域的装修设计中,突出体现非遗特色,设置与接待规模相适应的非遗项目体验场地,展示非遗相关标识及相关科普资料。若条件允许,还可在民宿建筑外观、庭院园林等细节上融入更多非遗特色设计,专门设置特色非遗商品展示区。如宋小姐别院,作为一家主打古法酿酒技艺非遗的特色民宿,取纪念先祖宋氏酒坊之意,将民宿命名并注册为“宋小姐别院”,为更好地满足体验非遗与特色住宿打造了两层空间,一楼设置餐厅、茶室和非遗酒坊等体验型空间,尤其是在酒坊陈列展示区内,设标识展板等科普桃花酿制作工艺和发展历史;二楼则以住宿为主,设置客房与星空露台共7个独立空间,并分别以自家特色酒水来命名,房间内同步设置对应酒水及装饰。

第三步,运营管理突出非遗项目。非遗民宿应持续开展非遗活动,为游客提供体验、学习非遗技艺的服务。仍以“宋小姐别院”为例,该民宿不仅面向游客提供日常的特色非遗商品及衍生品销售服务,还邀请游客在民宿主人、酿酒老师傅的指导下,参与体验古法手工酿酒的制作技艺。同时,将古法酿酒非遗知识和技能融入员工服务游客的上岗培训内容,依托吧台、多功能厅、非遗展览馆等功能区,不定期举行非遗主题的酒类品鉴会,借助招募非遗酒文化体验官通过媒体平台不断扩大民宿品牌影响力。

双向奔赴“五环节”

一是把握好“主”与“次”。打造具有非遗的民宿,应树立“非遗”“民宿”的辩证统一关系。换言之,如果由非遗传承人群打造民宿,应该重点关注民宿的品质和舒适度;如果民宿主人不是非遗传承人群,则应该重点关注非遗项目的体验性。总体上看,非遗民宿应具备品质良好、舒适度高、体验性强的基本特征,搭建氛围浓郁的非遗体验场地,常态化开展非遗相关主题活动,多元化展示非遗产品。

二是把握好“动”与“静”。非遗民宿一方面要在建筑装饰、场景打造等方面充分融合非遗元素,借助外墙、门牌展示非遗特色,通过实物、图片及书籍等介绍非遗内容,做好静态呈现,如竹编非遗民宿中展示竹制品,立春非遗民宿中展示农具等;另一方面,民宿经营者要主动设置与游客互动环节,以深度体验活动、在互动交流中将非遗特色转化为留客吸引力,如古法酿酒技艺非遗民宿,除了开展酿酒体验品酒会等日常活动,还巧妙利用冬至节气设置开酿开埕仪式,为民宿消费增加“仪式感”。

三是把握好“内”与“外”。非遗民宿进行资源整合、创新运营过程中,要兼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体而言,民宿既要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服务品质、客房入住率,也要妥善处理民宿游客对周边村民的影响以及日常废弃物排放,在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同时做到与周边村民和睦相处;民宿既要利用非遗资源巩固拓展民宿特色经营品牌影响力,也要积极整合外部资源,开展非遗考察、非遗沙龙互动活动,为盘活本地非遗资源,推广特色非遗技艺及创意新品,持续带动当地村民拓宽收入来源做出应有贡献。

四是把握好“软件”与“硬件”。针对非遗民宿的设计,要依据客源市场需求“量体裁衣”,即在建筑布局、庭院园林、装修设计、设施设备等方面设计呈现相适宜的非遗特色,打造个性化的非遗主题餐厅、非遗主题客房、非遗体验工坊等。同时,在民宿的日常运营管理中,重视提升对非遗元素的有机融入,如按照民宿所选非遗内容主题,不断完善员工服务培训手册等,将非遗知识普及和技能展示作为考核项目等,以标准化、流程化的方式助力非遗民宿实现品质化的转型升级。

五是把握好“传承”与“创新”。无论是在建筑装饰上更多的呈现非遗元素,还是常态化开展非遗展示互动体验活动,或是销售特色非遗创意产品,都需要非遗民宿主人在自觉传承中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如民宿主人可结合非遗,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等方式,研发既有传统元素又有高附加值的“爆款”产品,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提升非遗民宿整体的曝光率,巩固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让更多的非遗获得新生,“走”出展柜,“走”向百姓生活。

原文链接:https://share.ccmapp.cn/shareDetail?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41a9e2f1a3f0f000799df13


关闭】 【打印